【事件回顾】武汉大学杨景媛举报肖某某对其实施性骚扰法院一审驳回
一、事件起源(2023年7月)
2023年7月11日,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杨景媛在图书馆自习时,指控对面本科生肖某某(2022级)有“隔空性骚扰”行为,称其“用手摩擦腿部”疑似ZiWei,并拍摄5段视频作为“证据”。肖某某当场解释自己因特应性皮炎(阴囊湿疹)发作而抓痒,但杨景媛仍逼迫其写下两封道歉信(内容从“侵犯隐私”升级至“做了下流的事”),并提出“花钱私了”被拒。
二、网络曝光与校方处理(2023年10月)
同年10月11日,杨景媛在微博发布长文《关于我在武汉大学受到性骚扰的这件事》,公开视频及道歉信,称校方未回应其投诉。帖文阅读量超10万,引发全网声援,肖某某被贴上“色狼”标签,遭“人肉开盒”(个人信息曝光)、网络暴力(照片被制成遗像、花圈),并被谣传为“官二代”。迫于舆论压力,武汉大学于10月13日火速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,通报称其“存在不雅行为,有损大学生形象”,但未明确行为性质。肖母披露:校方私下承认处分是为“平息舆情的应急措施”,且内部调查已排除性骚扰嫌疑。
三、司法判决与反转(2025年7月)
2025年7月25日,武汉市经开区法院一审驳回杨景媛全部诉讼请求,认定肖某某行为不构成性骚扰。判决依据包括:
- 医学鉴定:5位专家联合分析视频,确认动作符合皮肤病抓挠特征,与ZiWei无关;
- 监控证据:两人全程无交流,动作无针对性或性暗示;
- 病史佐证:肖某某提供2018-2023年就诊记录及购药凭证。
杨景媛败诉后仍未道歉,反在社交平台炫耀通过法考、保送香港浸会大学博士,并威胁“向肖某某申请的国外院校寄举报信”,扬言“让他保研难、从业难”。此外,她公开未打码判决书,二次泄露肖某某隐私(含身份证号、住址),引发新一轮网暴。
四、次生危机与舆论反噬
肖某某的悲剧后果:因处分丧失保研资格,法考、留学受阻;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,自杀倾向达80%,强制住院治疗;祖父因网暴刺激含恨离世,全家遭人肉搜索。
杨景媛学术造假争议:网友举报其硕士论文《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》存在虚构法律:引用不存在的《离婚法》(实为《民法典》婚姻编)、篡改WHO报告年份(2021年→2018年),捏造社科院数据、低级错误:错别字频出(如“了女数量”)、图表混乱,被疑AI代写或抄袭。香港浸会大学回应“依程序审核资质”,武汉大学未启动调查。
五、校方与社会的后续反应
武汉大学陷信任危机,至今未撤销肖某某处分,被批“为舆情牺牲学生”;网传副校长冒充警察威胁举报网友(未获官方证实);校友梅新育、汤家凤等联名要求撤销杨景媛学位、公开道歉。事件暴露诬告零成本、网络暴力失控等系统性问题;港媒批评杨景媛为“女拳师”,斥武大处置失当。
【我的看法】作为一名今年即将毕业正在疯狂熬夜写毕业论文的苦逼科研狗
看到这个新闻时,我正对着电脑改自己的毕业论文,画着一张2天了还没画完的CAD图。
这件事太近了。我花了两天核对一个参考文献的原始出处,就怕引用不规范。对比之下,报道里杨小姐的硕士论文里竟然捏造法律条文、篡改国际组织数据,这样都能通过,甚至还拿到名校博士录取?整件事里最难受的是那个学弟的遭遇。校方明知情况有疑点,却为了快点平息舆论先给了处分?读到这里,我后背都在发凉。我们拼命读书卷学历,不就是为了将来?一个处分的重量足够压垮人,特别这名男生是冤枉的,他爷爷的事更让人揪心。这种代价太大了。新闻里那个女生声称要向学弟申请的学校寄举报信,说“让他保研难、从业难”……这种威胁让人既愤怒又害怕。在这个圈子里,一篇论文就是心血,但一条恶意的指控呢?轻飘飘几句话就能毁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付出。学术圈本该是追求真实的地方,但公平和真实似乎在舆论和关系面前如此脆弱。看到这种明显有问题却能全身而退、甚至更上层楼的例子,那种无力感很强烈。一边是对学术不端者获益、被冤枉者遭遇的不平和愤怒,另一边是对自身处境的后怕,催生出一种更务实的警惕。前有翟天临、董袭莹、各路学术妲己,后有杨景媛,我们的学术圈正在蒸蒸日上哦! 【我做了什么】新闻看得人心烦,索性去拜读了这篇掐头去尾正文仅61页的史诗巨著 总的来说这篇硕士论文的AI 痕迹非常重:从数据来源到计量设计,再到行文细节,都充斥着可核实的错误、未经校对的断言与格式混乱。 1. 数据与事实——多处“凭空捏造”或误读 典型表述 | 主要问题 |
| “WHO 2018 报告显示,适龄女性终身家暴率 27%” | 检索不到任何名为 Global/Regional Estimates of IPV 2018 的 WHO 正式出版物;即便参考 WHO‑2013 元分析,全球终生伴侣暴力率也为 30% 左右,而非 27%。 | | “印度 NFHS‑5 中 27% 女性在过去一年遭受家暴” | NFHS‑5 的官方表 (DV_Any) 给出的 过去 12 个月 比例约 6–7%,作者将“终生”与“近一年”数字混淆,并人为上调;同一论文表 4.3 也显示各单项年发生率多在 1–7% 区间。 |
| “2019 年印度 40.5 万涉妇案件中 30% 为家暴” | 未附任何 NCRB 报告编号或表格,且 NCRB 并无“家暴”这一单独科目,无法核对。 | |
2. 计量设计——因果识别严重站不住脚 - “双重固定效应”实际上用的是纯截面数据。 中国 1990/2000/2010 三波 妇女地位调查 相互独立,不能直接在个人层面设 FE。
- “拟事件研究” 把不相关年份的样本硬配对,人为构造伪面板;作者自承匹配后 样本仅 ≈ 280–399,显著性极差,还坚持画动态效应图。
- 内生性(家暴→生育)几乎未处理,却在摘要中宣称已“识别因果效应”,又在正文“研究不足”里否认。
3. 理论模型——经济含义与图形推导脱节 - 合作博弈部分把 Nash‑乘积等无差曲线画成斜率为正的直线,违背基本几何性质。
- 三幅图(3.1–3.3)对预算线、家暴成本、外部选择点的标注彼此矛盾;文字推导中的参数 φ、γ 与图中刻度对应不上。
- 模型结论(生育既提升家庭总剩余又必然恶化妻子议价)缺乏任何效用或收入函数的凸性、可辨识性证明。
4. 文献与引用——“不存在的报告”与年份错配 - 频繁出现 WHO 2018、Kelvin 2024、单边离婚法案 等无从查证的资料;
- 参考文献把 Kleven 2024 写成 2022,并多次重复同一条目。
- 重要统计口径(WHO 2013、NCRB、NFHS)未给 DOI/网址,无法溯源。
5. 写作与排版——格式凌乱、低级错误频现 - 段首空格、中文全角标点与英文半角混排;
- 标题编号错层(如 “4.2.” 后多一个点)
有兴趣阅读的同学可以下载这个帖子里的附件,看看这篇可笑的硕士论文,这个附件的PDF里有我在阅读过程中做的各种高亮标记和批注。
|